毕业设计 |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设计

[复制链接]
查看953 | 回复0 | 2022-3-28 1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

文化馆从何而来,又该何去何从?这指引我朝着一个方向去思考 ——“街巷空间”。

群众们大多都曾居住在街巷中,街巷空间是群众最熟悉的,出门即可到达的公共空间,群众艺术也在街巷空间中产生。

大街小巷中,我们总能看到围在石桌上下棋的大爷们、在大树下聊天的街坊们、在巷子边摆摊的商贩们、在空地上弹唱的卖艺者们、在霸占巷子的餐桌上吃饭的食客们、在街巷广场的高台上表演的演员们与台下围观的观众们…… 一切的群众活动似乎都可以在街巷空间中发生。

而我认为,新文化馆未必不可以延续这种街巷空间,打破常规连续规整、体量巨大、相对封闭的旧式文化馆建筑形式,形成一种 “开放”、“包容”、“有活力”、“归属感” 的【文化街区】,并希望这种【文化街区】能够让群众在其中自发创造专属于此文化馆的 “群众艺术”。


















通过前期的调研和分析,逐步对深圳文化馆新馆有了初步的想法和思考,下面是《街巷》设计的成果:



设计概念




文化宫是一种文化娱乐场所,是作为群众文化和娱乐活动之用的公共建筑。其功能承载了文化教育与休闲娱乐活动,包括体育、图书馆、博物馆、艺术表演等。

文化宫起源于苏联“工人文化宫”,起初使命是让工人阶级“翻身做主人”,享受原本是贵族享有的文化 (Culture) 和宫 (Palace),为的是满足职工群众对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的需要。

中国的文化宫建立之初亦是学习苏联模式,并赋予其“工人的学校与乐园”的使命。如今,中国的文化宫已不局限于为工人阶级服务,已成为城市内的公共娱乐场所。


文化宫历史演变



我看来,“文化馆”之于“文化宫”……

既应保留“宫”的归属感、安全感和生活感,
又应去除“宫”的封闭感,提升亲近感。

既是群众的“乐园”和“学校”,
又是群众“生活的地方”。



中国大部分的文化馆都采取了连续规整且体量巨大的集中式布局。这种布局使建筑简洁明确,但却有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内部流线复杂
●空间过于集中,缺乏活力
●内部功能的经营性不足
●心里感受较为封闭


街巷空间概念生成




设计分析




① 体块生成


场地形状不规则
西侧有河道景观且面向城市绿谷
设置三条轴线贯穿场地
轴线将场地切割出四大区块
置入正交轴网顺应城市界面
置入斜交轴网顺应沿河界面
置入大型展览体块于南侧较宽处
置入两大剧场于两大展厅上方
置入高层塔楼于北侧解决各个小功能
置入展览功能于中央街巷区
置入文化商业配套于中央街巷区
形成文化街区建筑

滑动查看更多




② 街巷分析


街巷等级



街巷宽度



街巷中市民的行为



街巷建筑


街巷空间由 11 栋小房子组成,根据场地轴网并顺应场地轴线生成。建筑在街巷中局部后退形成街巷尺度的局部放大,并设计丰富的构件与联系街巷公共空间的楼梯,增强整个文化街区的立面丰富性。建筑的立面采用混凝土、青砖、贴面瓷砖、木材、钢条、铝条、玻璃等材质,而屋顶“第五立面”则采用种植隔热屋面,增加建筑的绿化率,改善场地环境。凹凸有致的立面,不仅使街巷中的建筑更加生动,也使街巷的尺度更加舒适宜人,增强亲近感。

以下是11栋建筑的具体方案:


一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二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三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四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五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六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七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八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九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十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十一号楼

滑动查看更多




③ 高层塔楼



放置塔楼体块
放置塔楼核心筒(偏筒)
扩大裙房空间
丰富高层灰空间
增设观景盒子
增设休息阳台
调整高宽比增设屋顶围护
形成文化街区高层综合楼

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筒平面




立面绿植幕墙




④ 技术分析


竖向场地处理
消防流线
车行流线
人行流线
建筑出入口位置
空间节点位置

滑动查看更多




⑤垂直功能分区










效果展示



轴侧鸟瞰图
游松河城市界面
民治大道城市界面
北站城市绿谷轴线
高层建筑塔楼
高层建筑塔楼
塔楼观景平台
建筑中轴
沿河景观
剧场建筑
剧场前广场
剧场入口
剧场门厅
剧场前厅
剧场休息空间
剧场内部
街巷主街
街巷次街
街巷小巷
街巷小巷
街巷节点
街巷节点
街巷节点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负一层平面图

负二层平面图

负二层防火分区

剧场平面图

街巷二层平面图

塔楼标准层平面图

1-1剖面图

2-2剖面图



后  记



这次毕设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建筑生涯的过渡——从天马行空,想法至上的学生设计到注重落地、注重可行性的建筑设计的转变。题目本身即为一个投标项目,我也在设计初期就朝着落地性在努力,加上指导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帮助,这都能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准备。毕设作品是我做得最用心的设计,而几个月来的不辞辛苦也得到了一个不让自己遗憾的作品。

此外,我也真切地在这次毕设中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尽管作品是个人作品,但毕设组内良好的交流氛围也让我设计起来事半功倍。建筑设计不是一个人埋头苦干就能做好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建筑设计都需要我们多看、多学习、多与其他人交流,思维的碰撞才是做出好设计的“加速器”。而且,要勇于将自己的设计讲给别人听,也要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设计讲得充分。这次的毕设,让我知道了一个建筑师需要有的能力,不仅要有创新的设计能力、过硬的制图能力,还要有团队协作能力、演讲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等。建筑师对一个人的能力要求很多,在学校中我们不能只是一味注重某一项能力的培养。


文案编辑:2021届罐头小组
图片来源:2021届罐头小组
文中所有带logo的作品图片禁止擅自使用,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url][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DEzODE5MA==&mid=2656219393&idx=1&sn=3f5fad4fd9501cfb95d0d5dac75a60b2&chksm=809664a0b7e1edb6608cd60e3eda2432230bf6505cca3185f5e0d505c969e183029d06ca4204&scene=21#wechat_redirect]

  商务对接:jzxy-yz  
转载投稿:jzxy-gtn
”欢迎下载我们APP:苹果端直接在商店搜索“建筑学院”;安卓端点击阅读原文获取APK,点击右上角在浏览器中打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