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丽笙精选度假酒店
▲ 西北向鸟瞰(摄影:王可)
设计单位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 袁烽
设计团队 / 高伟哲、孔祥平地点 / 江苏南京设计 / 2018年 / 竣工 / 2021年
业主 / 江苏园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数字建造 / 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结构顾问 /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室内设计 / LWK+PARTNERS施工图合作设计 /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 / 2.46 h㎡建筑面积 / 3.46 万㎡ 结构形式 / 钢木混合结构
▲ 主入口(摄影:王可)▲ 西南向鸟瞰,建筑与树木水景之间的关系(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东北向立面(摄影:王可)▲ 主入口檐下空间(摄影:王可)▲ 庭院(摄影:王可)▲ 庭院:水景与数字打印石(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庭院(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酒店大堂,ETFE气枕式膜结构与日光下的“木色森林”(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区位▲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 剖面▲ 北楼屋面节点详图
潭边望崖屋翼展,一树成林独柱开—— 南京丽笙精选度假酒店设计随想
袁烽 傅嘉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8年第一次到南京江宁看场地,写了一段随想作为建成以后的回望,“千尺阳山一碑材,斧工神摄江宁存。山北神坛跌瀑落,气闲平望崖壁魂。回首金陵千年史,绵延百转檐雨神。紫气东来六朝势,丽笙园博满是春。”这是一次不断理解场地山水、并将设计融入自然建造的难得经历。
1 消解建筑体量,融于山水园林
南京园博园位于汤山原有废弃采矿区,初到场地,满眼“残潭断壁”……这种无用之地恰恰成为园博园的最好命题。生态修复不仅是口号,更为建筑师在后人文时代重新诠释自然与人文的对话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在城市展园总体园林规划早期,陈薇老师延伸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三远的“高远林城、深远诗意、平远生活”意境,来创作整个城市展园,引导我理解场地的空间态势,对开启方案设计带来重要的启发。 丽笙酒店近3.5万㎡的庞大体量,南依潭边,远望“阳山碑材”的北坡崖壁,虽景深画纯,但可惜基地面景尺度狭窄;同时,基地北低南高,西临城市展园,景观朝向又是多样的(图1)。取景的多样与场地走势形成了创作的诸多诱惑,非常难以抉择。在基地条件限制下,既不能鹤立鸡群、喧宾夺主,又需要形成独立个性、立于风景园林中,的确是道难解之题。
▲ 1 东北向鸟瞰:酒店与崖壁和景阳楼的空间关系(摄影:王可)在建筑高度上,城市展园的景阳楼无疑是场地中的最高点,同时,城市展园的层层树景让开了从园区入口看向崖壁的视觉通廊(图2)。丽笙酒店250间客房的体量需要以谦虚的姿态匍匐在环境里、消隐在视野中,甘愿成为南京园博园城市展园视觉通廊疏缓树影背后隐约闪现的背景,力图实现“远山不见我,而我见远山”的布局意境。
▲ 2 从景阳楼望向酒店(摄影:王可) 对于场地态势的找形与揣摩,我通常是不吝于做很多无用而冗余的分析工作的,这次引入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技术,更客观地分析、解读了崖壁、潭景与场地走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场地“坡度、高度、坡向”3个核心要素的切向量与法向量,形成复合向量场。另外,通过粒子集群智能算法的人机协作,求解生成消隐于环境、融入于山水园林的形态走势,在山水园林中实现了技术对数字化建筑找形的赋能(图3)。
▲ 3 屋顶鸟瞰(摄影:王可) 2 匍匐因地起势,折叠线性取景
多年前,我在DIA艺术博物馆看到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对于一个空间中定义一个圆的过程,是令人惊叹的精准与理性。同时,我也非常欣赏另一位著名的中国艺术家谭平,他对于两个圆的表达甚至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描述,即可以品出东方文化下对于“圆”的理解,体会所谓“大成若缺,大缺若成;大圆若缺,深藏若虚”的创作出发点(图4)。
▲ 4 索尔·勒维特的圆形与谭平的圆形丽笙酒店的场地走势由南至北缓慢跌落,独具一格的是场地南面的湖泊发育冲积在崖壁面前的平缓洼地中,高出场地最低点7m有余,使之成为一座“悬湖”。湖景衔高远山景、雅致园景与陡立崖壁,浩浩荡荡,似无际涯。而天然独特的场地走势不得不使酒店南面底层有半层埋藏在湖景的视野盲区中(图5)。即使业主提供了抬高场地的选择,为不破坏园博园东西方向的总体感官,我们仍然坚持如此占地起势。最终,青黛崭削的崖壁景观与深沉内敛姿态的建筑相互眺望,别有风味(图6)。
▲ 5 深沉内敛的建筑姿态与悬湖景观(摄影:王可)
▲ 6 青黛崭削的崖壁景观(摄影:是然建筑摄影)同时,在场地与崖壁、池潭、跌落水系、山景、湖景的复杂关系之外,还有园博园城市展园诸多小微园林胜景所构成的新园林景观。丽笙酒店采取了“大成若缺、大缺若成”“藏而硬朗”的取景布局策略。迎面而上的线性折叠界面,让柔美的城市展园的边界被重新定义。酒店依坡地匍匐而起的态势与折叠边界后形成的错落层次,共同与园林里的树木相互映衬,达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对话。
3 层叠落水指引,遥望一树成林
方案构想时觉得园博园未来最不缺少的就是树木。在场地勘察与设计推敲初期,身临断崖深潭边的草甸子上的场地,脑海不禁浮现画家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于1948年创作的蛋彩画《克利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遥望远方、充满力量。或许残潭断壁的情境还会出现在抽象的时空关联之中,“一树成林”,力求用真实还原最初的场地印象(图7)。
▲ 7 “克利斯蒂娜的世界”式的设计意向丽笙酒店的入口设置在城市展园南通园之南3m高的高台上。主入口北立面取调灰色,灰瓦下探的屋面以及灰色机器人砖构的长卷,掩映在南通园后,逆向光影中的天际线里凸显出一棵大树的存在。或许是因为立于高台,孤树与园博园茂密郁葱的底色形成对映,刚柔并济,相互遥望。当居高临下站在酒店东边的盘山公路上时,即使公路迂回层叠,这棵孤树的茂叶也未有一刻被遮蔽,反而超越建筑体量,凸显于视线中。 水平展开的屋面线条,平铺在低缓的山丘之上。除了穿越南通园攀山辗转而入,更可以沿盘山道路而上。在视线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登高而身临其境。当转弯后,斜向看到整个下探屋面时,增强的透视引导感来自层叠的椭圆变形无边际水池。逐渐向外抛出的Nurbs曲线加强了坡度于尺度的透视感,以凸显树木的大和入口的势。整体平缓的屋面曲线在接近入口空间之处突然向下探出,甘作大树的背景。最美的瞬间或许就是在下雨的时候,雨水无组织跌落,水幕意象也增强了丽笙酒店的入口氛围感,让人工的自然成为视觉的焦点。“一树成林”营造的入口非对称秩序感或许是这个设计最值得记忆的瞬间(图8)。
▲ 8 酒店入口鸟瞰(摄影:王可)4 屋面水平翼展,无柱张挑檐廊
规划阶段担心体量过大,将酒店整个地块南北切割成两块。整体的平面布局因形就势、水平展开,以如鸟翼斯飞的屋面加以统一。空间布局通过多个院落组织酒店动线,每个院落的客房间数是考虑保洁组团的服务能力来设置的。这种度假酒店最大的痛点往往是从前台到客房或者客房到早餐厅的动线过长。为此在空间组团布局中,根据崖壁潭景、城市展园、山涧林地以及景阳楼景等多个组团分区,交通动线尽可能实现从中央大堂以最短距离抵达各组团。 入口雨篷的秩序感被强化。设计之初,我反复构思入口的“旷”,为满足酒店入口大量人流上下车,甚至旅行团大巴接送的遮雨需求,檐廊必须保持无柱通畅,建筑与结构一体化构思势在必行(图9)。我们首先通过kangaroo进行动力学模拟与概念定性生形,当然这为木结构屋面设计带来艰巨挑战。在参数化找形过程中,与结构师配合,以双曲壳体的屋面上压堆载作为找形的平衡,最终利用两根钢索完成了跨度28m、平均进深8m的无柱张挑檐廊结构,钢索下垂的姿态不仅使檐廊更优美,还使受力更优化。入口雨篷处特意没有做天沟,在下雨的时候形成水瀑跌落到水池中,满溢层叠水池变成层叠溪流瀑布的空间意象。
▲ 9 分解轴测 在双曲屋面的铺叠过程中,无论是对材料的表达还是对气候的回应,其他材料均较难实现于复杂双曲屋面,而瓦则能够在对在地建筑语汇进行呈现的同时,凭借小尺寸的优势,作为一种“像素化”的手段,降解非欧几何形态建造的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择青色页岩瓦在酒店屋顶铺叠,每块页岩瓦均为一个“平板化”(panelized)的曲面拟合单元,再融合当代自由曲面屋顶的形成,以当代技术表现传统空间神韵。 在软件中对屋顶控制曲面进行有序重建和嵌板优化设计,先按照所提取的页岩瓦尺寸生成一定间距的结构辅助线,也将此作为挂瓦条控制线,再调整瓦前后左右的铺叠距离和三维旋转角度,使瓦的搭接更适合挡雨、防水的构造层次关系。通过上述操作,大尺度双曲面屋顶被小尺寸页岩瓦“像素化”降解,形成了拟合单元,几何控制系统也对瓦的尺寸、数量、角度都有了更精确的控制。
5 视线透窗望塔,大堂独柱开花
酒店大堂意在营造“旷”的穿越感,希望引导人的视线,透过大堂尽端的落地窗,望向园博园的焦点地标“景阳楼”。同时在总图上调适与延展曲折、层叠的界面,张借取景,使客人在此也能够将蜿蜒迂回的道路水系与深谷藏幽的山湖叠翠尽收视野。 大堂空间延续呼应了入口空间“一树成林”的意境与理念,通过结构力学与形态的耦合计算之后,实现了大堂近2000㎡的“独柱开花”的双曲屋面空间意象。柱梁结构一体化的灵感来源于拓扑学,用一分四的拓扑构型展开“开花柱”的概念,将整体屋面的受力通过弧形梁与柱的一体化设计实现“形与力”一体化的找形目标(图10)。主要受力体系还是钢结构主体受力,木结构的次级曲梁柱也同时介入受力体系。设计过程通过kangaroo动力学模拟来进行“开花柱”的找形,后与结构工程师优化节点后,实现形与力、光与空间的融合。由于极端复杂的双曲面几何控形,对于木构的施工难度与安装难度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业主的强势介入,最终室内木构设计深化与建构效果只能用“差强人意”来表达。
▲ 10 大堂的“独柱开花”:弧形梁与柱一体化设计(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在天然光的介入之下,柱与梁的结构边界、内与外的表皮定义均被模糊,通过边界限定、拓扑找形、骨架分解、网格细化等步骤,柱梁结构体沿着竖直方向升起,再朝着南北两侧舒展,最终生成围护与支撑结构彼此连续又相互翻转的大跨度伞状结构一体化系统。同时基于生态节能的考虑,结构体环状悬挑梁部位围合形成大堂天窗范围,搭配ETFE气枕式膜结构,作为大堂日间主要光源,倾泻而下的阳光,使人沉浸在木色森林之中。
6 再现崖壁山水,机器砖构立面
近年来,除了结构性能化建筑生形的设计研究,我还致力于实践针对性能化建构的建筑机器人的建造模式研究。在对大跨度建筑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的探索取得成功之后,这次在南京园博园丽笙酒店的建造实践再次实现了突破,使其成为我目前集成应用机器人木构屋面、机器人砖构的重要示范项目。 建筑立面上的如山水泼墨创作中的飞笔光影印记,凝聚了超过500幅抽象山水意象的人工智能(AI)模型训练,我们采用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对金陵山水画卷的结构、笔法进行风格迁移;再通过生成器和鉴别器的迭代与博弈,生成与崖壁风貌契合的数字山水画卷;同时,借助灰度离散几何提取,再用参数化手段转化为砖的旋转角度,从而模拟画卷中的山脉形态等关键意象与要素(图11),得到最终立面的图像与数字建构效果。
▲ 11 灰度离散几何提取与参数化设计在丽笙酒店的机器人建造实践中,所有砖块的空间坐标与旋转角度通过参数化程序写入计算机几何模型,砖构建筑机器人实现了对砖块的精准抓取、抹浆与砌筑。AI智能生成的图像投射在超过4000㎡的砖构立面上,将图像上不同的灰度信息离散为0~40不等的砖块旋转角度,通过旋转之后的砖块在砖构立面上的凹凸形成不同灰度的阴影,完成图像信息的投射与转译。砖构立面采用江南传统建筑材料青砖,同时以钢板、玻璃作为辅助性建筑材料,实现对在地文化记忆的设计与再现(图12~14)。
▲ 12 砖构立面再现崖壁山水(摄影:王可)
▲ 13 机器砖构立面(摄影:是然建筑摄影)
▲ 14 机器砖构实践 对于机器人木构、砖构的人机协作实践,不但在建造时间与完成精度上都表现出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使机器与人在情感、思维、记忆甚至创作意图上实现了实质上的互动。这对于在后人文时代如何打通虚拟设计与物质智能的关联具有里程碑意义。
7 技术书写记忆,人文创造未来
任何一个建筑实践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历程。南京园博园丽笙酒店设计与建造过程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其中苦乐自难描述。然而,这次实践却意义深远。用时代技术书写传统记忆,用后人文时代的新精神冲破桎梏与约定俗成,或许就是项目带给我最难忘的经历。书写一点随想,希望不是总结,而是带来探索未来的更大勇气!在这个越发不确定的社会现实里,唯一让我确定的是我们依然在挑战梦想,相信未来。
(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22年08期,总第645期,更多详细内容请见纸刊。扫码即刻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建筑作品选》热销中 点击下方图片即刻选购
[/url]
[url=https://weidian.com/fastorder.html?itemID=5378633030&wfr=c]
3册装价格更优 《中国建筑设计作品选2013-2017》 共441页,收录建筑作品204个
《中国建筑设计作品选2017-2019》 共261页,收录建筑作品119个 《中国建筑设计作品选2018-2021》 共253页,收录建筑作品110个
购买纸刊,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 jianzhuxuebao.taobao.com 进入【《建筑学报》杂志社】官方微店,请点击《建筑学报》微店链接。 投稿《建筑学报》,请点击《建筑学报》投稿系统链接。
建筑学报
本期微信编辑:赵朴真
|